要闻:卢永俊:从“做”中求得教育真经
本篇文章2578字,读完约6分钟
“卢校长带我们玩电子制作,拿了4枚全国金牌。 ”。 从小学到中学、高中,吴瑶至今还喜欢手工制作。 在上海大学毕业的吴瑶至今还不会忘记小学时的校长。 吴瑶来自浙江东阳,中国院士之乡,百工之乡。 历史上,这里出了书生,也有名匠。 东阳农村做了近20年校长卢永俊,融合贯通“书生”和“巧匠”教育,利用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探索“在中学做,做中学”寻求真经。
农村学校开始了科技之旅拔了全国之首
2002年,33岁的卢永俊就任甘井小学的校长。 这除了他,只有六位教师在城市郊外完全很小。 当时学校里最年轻的老师也比他大14岁。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外国工人的孩子占八成多,剩下的多是农村的孩子。 这些孩子普遍内向缺乏自信。 “只要给他们讲大道理,就必须从实践中摸索方法。 」卢永俊想。
2007年的一天,学校收到了东阳市举办第一场电子锦标赛的通知。 吕永俊心动了,以为这是机会。 吕永俊很快“凝视”了两位老教师周世明和梁林土。 他们俩快退休了,但动手能力特别强,即使学校哪里不通电,机器出故障,也能被他们俩“淘气”。 “有这样的专业知识,正好适合电子制作。 」在卢永俊的劝说下,两位老师回应了。
因此,卢永俊和他俩一起参加“从头开始”训练,研究图纸,狂读电子方面的书。 节约经费,他们去义乌小商品市场练习“取出”废弃的基板,切割、撬开等,分解修理破损的百拼的器材。
后来,他们组成了学校第一个电子制作有趣的小组。 由于校舍面积有限,吕永俊在食堂角落改造了一个小房间,成为他们的电子实验室。 三位教师带着孩子们从最简单的基板识别中学习零件的优势,理解各种电路原理。 “传感器、跟踪、锡丝、发光管……”只出现在这些教科书上的复印件渐渐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口头禅。
2007年11月,卢永俊带队参加了东阳市第一场电子锦标赛,13名学生获得了东阳市市市市级奖,其中一等奖3人,甘井小学红了! 月,卢永俊再次带队参加浙江省青少年电子锦标赛,成为省内唯一获得团体奖的最小。 外国工人方永杰兴奋地给吕永俊发了邮件。 “我做梦也没想到来东阳打工,不拿钱,孩子在省里获奖。 ”。
成绩带来荣誉,带来自信,参与电子制作的孩子很多。 2008年,甘井小学在全国大会上开始崭露头角,7名学生获得了电子制作项目的一等奖。 在2009年全国电子锦标赛中,甘井小学的三个项目都获得了全能团体的前三名,其中智能取景器获得了儿童集团全能团体的第一名。 吕永俊因此被选为全国电子制作优秀的指导员。
科学教育促进集体化的迅速发展开辟学校的新途径
年8日,卢永俊调到白云中心小学。 尝到电子制作带来的甜头,吕永俊决定走上“创建中学”的科学教育之路。
当时白云中心小学承担着甘井小学、银田小学、昆溪小学三个完整的管理工作。 经过思考,吕永俊提出了制作“科技白云”的口号,探索了集团化学校背景下的科学教育新模式。
卢永俊的基本想法是“寻求共同点留下差异”。 “求同”,也就是各学校都比较便宜,一般选择农村家庭能负担的七巧板普及。 “存异”是各校主要有一个项目,白云中心小学的航海模式,甘井小学的电子制作,银田小学的航空模式,昆溪小学的建筑模式,不会迅速发展。
三所完小都是零基础,卢永俊鼓励大家“边做边学习,边学边调整”。 最初“创业”的甘井小学,派遣3名老师到各学校进行教师的训练,进行把手的指导。 四所学校成立了科学技术指导小组,便于彼此交流和讨论。
“七巧板熟练,熟悉基本做法后,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自由组装。 》对于错位迅速发展的科技项目,吕永俊设计了“资源共享、比赛轮值、人员同训、教材共享”的闭环。 例如,邀请名师和专家共同训练四所学校的科普指导员。 每年举行科技节、大练兵等活动,各学校轮流承担,共同参加。 大型比赛共同参加,互相智慧处理训练中遇到的课题。 校本教材的编写由四所学校贯通采用。
年1月,四校共同举办的第一届科学技术节在昆溪小学亮相。 出现了“动力直升机”、木结构桥梁、智能轨道、模拟机器人等多部学生科学技术作品。 来参观的父母们不停地佩服“自己的孩子居然能做出这么高科技的东西来”。
惊喜还在后头。 学生通过实践,完成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的有机合成。 “白云科技”响彻企业品牌,白云中心小学和昆溪小学多次承办浙江省青少年模特网络比赛。 白云中心小学也成为东阳各小学的科普“孵化基地”,每年都有多个学校聚集慕名前来参观。
年,卢永俊参加了浙江省stem讨论训练会。 他兴奋地发现stem课程和自己一直实践的“建立中学”理念这么符合。 回到学校后,吕永俊很快组成了stem的员工小组,在科学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劳动教育。
科学技术实践融合历来传承下来的文化丰富的教育内涵
东阳是中国木雕之乡,白云中心小学靠近中国木雕博物馆、木雕城。 在贯通学生“实践”的“督导二脉”后,吕永俊把目光投向中国,从以前就流传了文化。
“东阳木雕包含了自古以来流传的技艺和故乡的情结,教育的内涵比以往的科学技术制作更丰富。 ”。 卢永俊说。
年开学时,卢永俊将开学典礼转移到木雕家训练馆,让学生接受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熏陶,读了名人家训的故事。 之后,学校与木雕博物馆、木雕城合作,增加了木雕解说员这一扩展课程。 每周五下午的展开课上,学习木雕课程的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木雕博物馆,一组是木雕城。 以“1比4”的形式,学习者们跟着专业解说员进行系统学习。
然后,学校组建了木雕有趣的小组开展木工活动。 本来没有富裕的校园为了“缩小”专用教室,备齐了木工的所有工具,有一台榫卯机。 卢永俊多次拜访当地的木雕师,来到学校为学生讲课。
在外人看来,科学技术似乎是与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格格不入的事件,吕永俊不这么认为。 例如,该校的“stem+木艺”课程是将技术与以前传来的技术融合。 制作榫零件需要极高的精度,手工测量不可避免的偏差。 学生是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可以把数据精确到毫米,利用激光雕刻机制作它,克服了迄今为止难以克服的许多弊端。
除了木雕系列的课程外,吕永俊还将无骨花灯、中国结、刺绣等以前流传下来的技艺纳入了课程。 “希望开展没有遗风的课程,让学生领悟‘工匠’精神。 我知道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必须像雕刻作品一样细心、耐心和毅力来应对。 ”。 卢永俊说。
《澎教育网》年12月02日第6版
标题:要闻:卢永俊:从“做”中求得教育真经
地址:http://www.ptwc.com.cn/jcjy/1471.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要闻:王新权:激发潜能,关注个性
下一篇:要闻:交通安全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