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引起孩子内在动力
本篇文章3044字,读完约8分钟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多出现在家庭教育的语境中,如何帮助孩子获得乐观、善良、感恩、毅力、合作、集中力、自控力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性格,维持积极的感情特征,很多父母都很在意
这次家庭教育系列的公开课“今天我们怎么做父母”来到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教授、国务院儿童教育事业智囊团专家李兆良、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秀茹,进行保护
发掘孩子的潜能照亮孩子的心
李兆良介绍说,积极的家庭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行业中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上世纪末的美国,李兆良认为中国有积极教育的基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重视人际关系,有提倡智慧、良好质量和责任感的观点,因此积极教育本土化的土壤,
在做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陈秀茹遇到了各种例子,她一眼就看出在那些家庭实践的不是积极的教育,“最明显的表现是孩子出了问题,家长认为责任在于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他自己的问题 陈秀茹说:“积极的教育不是回避责任、回避问题,而是帮助孩子面对、接受、查明原因、找出原因后再考虑方法,这不是直接讨论的做法。 很多问题是,如何点亮孩子的心灯,与其说是名师带路,不如自己开窍”。
父母勇敢地承担问题,孩子形成责任意识,孩子内在的“引擎”用马力运转。 李兆良研究了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他的孩子从小学就有责任意识,他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从小就对自己的学业负责,长大后才对别人负责”,所以学习的事父母没有必要担心。
陈秀茹在工作中放弃了父母的教育责任,有无视孩子内在动机的反对例子:孩子网络成瘾的厌学,父母只是反对而不反省,把孩子送到“步行学校”强制戒除网络成瘾。 孩子在“走路的学校”通过电击等惩戒教育的方法被教育了一年以上,回去后回到了通常的学校,但不到一个月就辍学了。 “我们的家长把孩子送去别人,让别人教育,无视家里的正能量。 父母没有变,环境没有变,孩子回来了问题依然存在”陈秀茹说。 结果,孩子的心灯不亮,外力不作用。
李兆良认为:“教育不能强制、胁迫,只能遵循孩子身心的迅速发展规律,满足诉求,引起成长的内在动机。” 积极心理学是发掘孩子的潜能,点亮孩子的心灵之灯,激发孩子的积极内在动力,努力让孩子成为对自己负责的人。
培养积极的质量促进学业提高
很多人特别重视学业成绩,一着急就给孩子报补习班,试图用知识装满孩子大脑这个“篮子”,发现孩子的成绩成了问题就发狂。 有积极教育理念的父母倾向于着眼于长期,认为孩子的问题是暂时的。 这让孩子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不断刺激孩子的学习,让孩子爱学习,学习,学习。
李兆良认为家庭教育兼顾品格和学业,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孩子学业的提高。 “如果孩子有自制力、集中力、希望感、自信、积极性、乐观的精神,在学习方面就有目标、动力,即使面对问题也有忍受心理韧性和挫折的能力”。
“孩子努力成功,成就感带来的快乐体验就是积极情绪体验”李兆良说:“积极的情绪扩张构筑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扩张各种各样的认识能力、思考能力、想象力。 孩子具备这些质量,即使学习不好也很难。 ”。 两位嘉宾认为,积极的心理品质像树根须,根健康,发达的同时扎得很深,学业成绩是自然的果实。
陈秀茹见过孩子沉迷网络的例子,孩子常驻网吧不回家,父母拦不住。 妈妈想办法学游戏,和孩子玩网络游戏,进入游戏角色,自己体验孩子在游戏中的目的和收获。 有了共同的话题后,孩子开始在心里跟母亲说话,慢慢地回家,父子关系慢慢破冰,好转了。 之后,孩子考上了高中,大学读了二本,母亲至今还多次学习,与孩子同步成长。
“理解孩子网瘾背后的真正诉求,积极学习,首先改变自己是正确的方法”陈秀茹评价说“积极教育弘扬是家庭教育的正能量,这位母亲是典型的积极教育榜样”。
你怎么有自控力,集中力和积极性? 你怎么学习有目标,有动力? 你怎么有心理韧性和抵抗力? 李兆良认为行动比说上千次好。 父母必须示范用积极的方法处理问题。 “父母培养积极的思考,努力向孩子挑战,寻找证据支持和论证自己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积极的思考”。
达到积极的亲子信息表现、性格特征
在亲子信息表现中,重要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本质上,父子信息表现不是说教,而是改变行动。 最重要的是,父母真正意识到要改变自己,改变对孩子的养育方式。
两位嘉宾认为首先父母要做好自己的感情管理,然后再解决孩子的问题。 陈秀茹说:“着急,爱面子,害怕,这三点容易导致父母的失态和变态。” 李兆良说:“父母必须有良好的教育精神。 心变了状态就变了,状态变了行为就变了,教育结果就变了。 ”。 本来应该是父子间的双向信息表现,不会成为父母单方面的感情发泄,信息表现失败。
李兆良举了一个常见的例子:孩子委屈地哭了。 有父母马上安慰,安抚,有父母马上说教,谴责,“有什么容易哭的事,没这么强! ”。 李兆良认为这两种反应都不好。 在孩子身边,应该用共鸣的方法接受、承认孩子的感情,和孩子共鸣,频率一致,指导,诱惑。 教育是有效的。 陈秀茹进一步说:“安抚和制止,反映父母自己的内心诉求,考虑大人的面子,不是孩子的心情。 这样爱孩子的消息表达,经常给孩子反而会伤害。 ”。
虽然说性格是命运,但是如何培养有性格特征的孩子呢? 陈秀茹眼中的好性格是“热爱生活,能帮助别人,积极提高,发生问题时能调整自己的感情”。 李兆良以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例指出,林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他永不言败的性格特征,是母亲积极的家庭教育。 两人都强调了“感谢”的积极心理品质。 陈秀茹认为知道感谢的人会更积极进取,李兆良认为感谢令人敬畏。 他提到了清华的小感谢教育方法:设置感谢墙,教孩子思考感谢的事情,写感谢日记,付出感谢的行动等。
李兆良建议父母要学习积极的根据,凡事要改变立场,学会积极正义。 例如,孩子沉迷于游戏显然是因为孩子缺乏自我管理控制能力。 李兆良说:“如果用积极的赋义来说明的话,这个孩子对事件很集中,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目标的确定、反应敏锐、最合适的一致、东西我忘了,进入舒适、心流的状态。” 李兆良认为孩子通过游戏动员内驱力取得成果和喜悦的能力可以转移到学习上。
许多法庭教育问题与父母不擅长表达亲子信息有关,李兆良提醒父母以“非批判性应对”的态度,进行质量、及时、具体积极的语言信息表达。 陈秀茹说:“孩子要读心而不是读嘴,表扬孩子要诚实,及时具体。 比如说“我今天努力做了两个小时的作业”,比起单纯地称赞孩子“很棒”,我更能鼓励孩子。
李兆良提醒父母不要回应,也不要回应。 “你没看见我很忙吗? ’没有回应。 “是的,很好! 好的,快点学习吧”是无关的回答。 李兆良说:“父子的信息表现对相互作用越重,相互作用的次数越多越好。 用共享的对话讨论开放的问题,不给出答案,不贴标签,不给出结论。 ”。 怎么说“同情”,李兆良说:“同情不是同情,不是同意,不是模仿对方的话,而是高级形式的转换思考,有说明事实、不评价的四个层面。 “感情语”提出表达对方感情的反省并不谴责批评。 确定下一步做什么。
现实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使用成长性思维进行积极的教育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 陈秀茹说:“相信孩子的力量,有时父母太多,应该让孩子更加体验、感悟。 什么是教育? 教书就是给孩子实践、体验、经验和感谢的机会。 ”。
《澎教育网2019年09月26日第9版
标题:要闻: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引起孩子内在动力
地址:http://www.ptwc.com.cn/jtjy/2885.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要闻:妈妈把爱刻进了我家遗传基因
下一篇:要闻:分解教育行为 看清教育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