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澎湃教育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国内最新的基础教育信息、教育改革政策、教育创业报道、在线教育活动,以及课程改革信息,中考备战,高考备战,家长学校等各类资讯。

主页 > 新闻 >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来源:网络转载更新时间:2021-06-03 05:44:59阅读:

本篇文章2582字,读完约6分钟

从呼伦贝尔回来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按照《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的承诺,写了这次边疆行的感悟,写了什么感悟为没有写在正式报道中的故事。

说到呼伦贝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广阔的大草原,是刮风看低牛羊的场景。 但是这次去了呼伦贝尔,我们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景色。 今年雨少,到7月初草还没有完全长好,一望无际带有枯萎的黄色,比往年更茂盛。

因为没有看到期待的草原,有点遗憾,我们在学校看到了意想不到的美——边疆美育。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东北部,由国内呼伦湖和贝尔湖命名,因此北部和西北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部和西南部与蒙古接壤。 额古纳和满洲里是呼伦贝尔下管辖的两个县级市,是我们这次旅行的目的地。

在额尔古纳,我们正好遇到了当地一年一度的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 该艺术节已经连续13年举办,是当地教育的企业品牌活动。 走在这个边境的小镇上,漂亮的街道上行人稀少,哈扎尔广场是人海,好像全城的人都来了。

整个艺术节分为三个部分:学校特色体育活动展示、学校特色艺术作品展、广场舞台文艺演出。 最令人吃惊的是学校特色的体育活动和艺术作品展。

澎湃教育网报社《边疆行》内蒙古报道组与当地教师合影。 欧媚提供图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活动,当天上映。 第三小学锣鼓气势磅礴,第二小学跳皮筋活跃,第一小学足球啦队动感十足,还有苏沁学校技艺精湛的空竹表演等。 观看的人群中三楼外的三楼,热情高涨,我在其中不时听到赞叹声。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在艺术作品展区,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展位,校长、老师、学生向展位往来的人们介绍学校的艺术特色,人们还可以在互动区体验手工工艺品。

废纸、玉石、树皮、树根等不显眼的东西在教师和学生手中成为了美丽的艺术品。 我也怀疑这些东西是学生自己做的,但在现场看到学生自己示范,不得不佩服。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教育。 比如,小的是金线沙画和手工人偶,小的是版画、丝织花,小的是雕刻纸,上库力小学是纸壳作品,第三中学是浮雕……“各自的美与美与共”的感觉很强。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在学校的每个展位上来回走动,可以发现艺术作品的风格虽然多样,但没有脱离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地区特色。 额古纳市教科文组织局长范红枫告诉我们,由于边远地区没有像发达地区那样投入大量财力和物资开展美育的经费,老师们在当地采访,寻找最便宜最容易得到的材料。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例如,位于大兴安岭西麓地区的摩尔达加一中的艺术作品具有浓林区的特色,树皮画、根雕的原材料都来自森林。 苏沁学校离农区很近,学校老师利用农垦资源,把作物种子开发成植物籽粒,很感兴趣。 三河的小学,以当地常见的柳毛“桃狗”为素材,制作了很多可爱的动物。 此外,多幅绘画、剪纸、图画书的文案都与当地的民族、民俗风情联系在一起。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谁说美育一定是高级教育? 在这个边远的城市,我们看到接地气体的美育,立足本土,贴近生活,充满浓浓的乡土感情,不仅有美,还有爱,爱祖国,爱故乡的种子就这样静静地种在孩子心里。

在采访额尔古纳之前,呼伦贝尔市教育局督导室的原主任宋景民告诉我,额尔古纳教育有全市合作进行教育的气氛很浓的优点。 我在艺术节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个路人,他们对这些作品赞不绝口,没想到现在孩子们这么厉害。 看到来往的人停在学校的摊位前,老师、学生热情地为大众说明、示威,学校艺术展览就缩短了学校和社会的距离,打破了校园和社会的壁垒,让社会理解学校在做什么。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哈扎尔广场的艺术展演是额尔古纳美育的惊鸿一瞥,是要深刻理解某个地方的美育,还是要进入学校在当地感受呢?

额尔古纳市第二小学简朴的教学楼在外观上不显眼。 由于只有200多名学生,没有达到建设标准塑料课程的规模,学校只有硬化的操场和沙地,校园很朴素。 但是进入教学楼,我们才发现有个洞。 教师和学生们利用有限的空之间,建设小型白桦林、锦鲤池,当地随处可见的树皮、花草、石头也制作了工艺艺术品的装饰墙,所有的墙面、每个角落都是美丽的存在,我们纷纷“小而美”的边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只是把墙装饰得很漂亮,还没有印象。 学校结合民俗开发了低、中、高三级校本课程“版画童心”。 另外,有丝画、丝网花社团,专职的美术教师在专业的美术功能教室上课。 这也是因为这几年呼伦贝尔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迅速,城乡学校配备了专职的音体美教师和功能教室。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在额尔古纳这个边远小镇,美育不是简单的“歌唱课”“绘画课”,而是提高到综合能力、感情培养、个性形成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综合课。 我问库力小学的校长李本生,美育给学校带来了什么变化。 他说,从学校开始,年轻的音乐教师代替了年长的教师,然后年轻的老师做了舞蹈“马蹄”参加全市的艺术节,孩子们去市里获奖,课程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关于在边疆遇到的“美”的感悟应该在这里结束,但我想再补充更多我们在满洲采访的见闻。 虽然有点脱轨,但更有“边疆”的话题性。

从额尔古纳市区出发,沿着额尔古纳河向上游200公里以上,到达了中国内陆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 满洲里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是有中、俄、蒙三国风情,有百年历史的口岸城市。 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是具有99年历史的小学——满洲里市第三小学。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满洲里也可以说是列车引来的城市。 她是一百多年前中东铁路从俄罗斯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对中国来说是屈辱的铁路。 满洲第三小学是满洲第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学校。 “丈夫没有学校,为什么要培养人才? 没有人才,为什么要图治”当时仁人志士的呼声,现在也刻在学校的北墙上,目送一代学生走出校门。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获得了很多国家级的奖项,在当地有很好的名声,这所小学不容忽视。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些家族的祖先和孙子几代人从这所学校出来,石英一家就是这样。 石晶在上世纪60年代在满洲的三小学上学,之后回到这所小学教书。 她的母亲也上这所小学留在学校。 她的儿子和孙女都是上这所学校的小学,儿子至今还是学校的书法志愿者教师。 全家人都和这所学校有魔法的缘分。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这样简单的故事表明教育是文明的最好传承方法也是边疆繁荣的稳定器。 走在满洲街头,很多人有外国人的脸,可爱的俄罗斯式“洋葱顶”和硬朗哥特式建筑在满洲充满了异域风情,是贸易繁荣的城市。 教育在其中起着什么作用? 我想挽留别人,养育别人。

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没有教育,边境城市可能只是人来人往、贸易的中转。 缺少“根”和上下文。 教育就是这样与城市共荣共生,在边疆用自己温情的方法保卫国家。

(作者是澎湃教育网记者)

标题: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地址:http://www.ptwc.com.cn/xw/3146.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

澎湃教育网介绍

澎湃教育网一直秉承以“专注教育,用心服务”为核心,在专注全球教育市场开拓的同时,为超过一百多所院校提供推广服务,优质、用心的服务赢得了众多院校的信赖和好评。以宣传报道各国教育信息为主的国际性教育网络媒体,本网立足于国内外教育行业,依托各大院校、商学院、国际学校,以及中外合作项目、留学移民等教育实体,向全球传播教育类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