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找北,找到最北
本篇文章4019字,读完约10分钟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彭湃教育网报社的“壮丽的70年奋斗新时代万里边疆教育行”的文芳阁报道组,和同事们一起去了祖国最北极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 本文提到的所有复印件都是基于我在当地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以及我个人浅薄的经验和职业经验。
在最北边,哪里是北边?
地理书中说“我国南北的划分是秦岭淮河的第一线”,但很明显对南和北的认识因人而异。 在广东人眼里甚至有“广东以北的整个地区都是北方”的笑话。
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方向感呢?
以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长大的我自己为例,去北方上大学后找到北就意味着不会迷路。 换个角度,我也明白了开“找不到北”的玩笑是失去方向,毫无头绪,内心迷茫的意思。
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镇北极村是我们这一行的第一站,也是人们心中我国最北的地,极寒之地。 在冬天最冷的时候,这里可以达到摄氏零下五十度以上。
其实,这里最初被称为漠河村而不是北极村。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在清代《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中国领土的最北端可以从漠河向北延伸几千公里。
漠河村的发展肩负着沉重的历史:清代以来,这里首先从江边的少数民族游牧地变成多民族杂居地,另外,通过《璺珲条约》的签订,成为国境线上的自然村,从边防驻地,由于俄罗斯人偷了钱,成为海盗入侵的最前线阵地 随着清代漠河金矿局的成立,这个小村庄的地位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里建立了民主政权,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新的活力。 经过多次合并、改名,现在北极村就是那个响亮的名字。
21世纪初,北极村和大兴安岭林区其他地方一样,受到禁止商业采伐的影响,林业工人大量下岗,经济面临着痛苦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最北”概念经济在当地深入人心。
现在,在这个小村庄,最北银行、最北邮局、最北医院、最北酒店、最北一家……当然,被“最北”包围的北极镇中心学校——在人们眼里可以看到“最北学校”。
学校采访的第一天,因为忙于和同事们完成既定的拍摄任务,所以对“最北学校”的视频主题几乎没有头绪。 总体来看,感觉这个“最北学校”和全国其他地方的学校没什么区别。
晚上八九点,看到天空空拒绝离开的夕阳,看到北极村热闹的游客,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 现在对异乡人来说,去北极村是为了“最北”这个词。 人们寻找北方,找到最北方,似乎源于越来越多的地区乃至生命对边界感的好奇心。 那么,对其中的人来说“最北”是什么意思呢?
在第二天的采访中,我随时随地把它扔给了最北学校的老师们。 他们摇摇头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我没有放弃,说:“没关系。 现在想想”鼓励了他们。
有趣的是,他们说他们各自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每个人谈论的故事都有“寻找北方”的要素。
比如马建国,大学毕业时是地理专业,教授上课时对他们说。 “我们的中国,南有三亚,北有漠河,漠河是中国的北极,一定会迅速发展”。 1997年,被教授“欺骗”的他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跳入茫茫的河里教书,再也没有离开过。 新世纪以来,在林区经济转型过程中,与砍伐相关的人口大量流失。 马建国和同事们目睹了上述变化对教育的冲击,遗憾的是,学校不仅不能留下好老师,学生人数也急剧萎缩,以前一班有五六十名学生,当时只剩下八九名学生,在校园里
担任校长后,马建国采取了各种办法,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丰富学生的课程内外活动,发掘学校的学业内涵。 近年来,学校的学生人数触底回升,不仅没有失去一名生源,每年还有5、6名外国学生受到学校的仰慕。
越说自己的故事,马建国越兴奋,说:“我认为最北是祖国最偏向、最远、最痛苦的地方,是最需要教育的地方。 ”。 然后,他自己吓了一跳。
回来后,我们为“最北学校”的视频构思主题时,自然决定在“最北”的学校找北。
在完美之下,草是生不出来的
前几天,我收到马校长的微信,语气有点生气,转了一下链接,其中的复印件说“太夸张了”,“否认支付其他边远教师”。
贴上链接一看,是一个网站上制作的关于王忠雷、于晶夫妇的视频。 两人是北极镇中心学校下属北红村北红小学唯一的两名老师,也是我们拍摄“在边疆当老师”系列视频的采访对象。
老实说,如果没有去过北红村——如果在我国地理上没有访问过真正的最北边的村庄,如果没有进入北红小学采访两位老师,我会为视频中出现的所有感动流泪,同时由视频编辑传达。 比如,我在中国最北的小学教书,完全是王忠雷,结晶自愿来的,我认为不是命运的玩笑——王忠雷向特冈教师报告时,误以为北红小学在县里。 王忠雷,于晶在北红小学好好保护,忍受孤独,克服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我想是因为他们喜欢,他们想要。 无视他们和环境的交流,无视他们温暖边远的孩子,也被孩子和家长们温暖。 再者,王忠雷,我认为没有于晶,学校就办不到。 他们俩应该在北红小学当一辈子的老师。 如果他们总有一天想离开,那就是对边疆教育的“背叛”。
换句话说,不负责任的叙事很可能会“绑架”两个老师的人生。
澎湃教育网报社《边疆行》黑龙江新闻集团与当地教师和学生合影。 王友文供图
其实,在去北红村之前,在寻找王忠雷、于晶的相关报道时,我有疑问,为什么大部分报道都要强调放弃两个人本来就是“可能”的优良条件,献身于边远村的小教育? 这完全不符合“80后( 1985年代出生)”年轻人的真心话。 而且,大部分报道具有的“口径”不同。 有人说王忠雷本可以在齐齐哈尔的中专当老师,为了在北红小学当老师,坚决放弃了。 将某王忠雷大专毕业学历直接“晋升”本科。 而且,晶教北红小学的理由是多亏了王忠雷的说服……不这么强调,就不足以证明两个人对边疆教育的无私奉献。
到了北红小学,与王忠雷、于晶逐一核对事实后,我惊呆了。 许多报道在夸大和虚构一些事实的基础上塑造了几乎完美的人物形象,完美,远离了我们所处的时代。
什么样的报道是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我想一个可能是记者沿袭了以前的高大全人物报道方法,除了这种方式,我想他们还不知道有什么手段来展示人物的优势。 另一种可能性是记者不想进入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听到他们的声音和真正的需要或者没有能力。
我认为所有的“讨厌”或“没有能力”都源于“身份”“观点”的疏远。 疏远而创造的完美,走近一看只会给人一种“大树下,不长草”的感觉。
边疆教育有逻辑
“神格化”的北红小学的在职教师很可能无意中隐瞒曾经为学校辛苦付出的人。 马校长的愤怒也和这个问题有关。
据采访,王忠雷来之前,北极镇的中心学校如果是10年以上的教师,所有人都去过北红小学教书,长5年,短半年,有些老师去过好几次。 老师们教了我“好故事”。 中心学校副校长刘永奎在北红小学教书五年。 当时刘永奎的女朋友在镇卫生所工作,除非遇到大雪,否则每天放学后,他开了三个小时的大摩托车进城,和心爱的女儿见面回到了村子。
想想那个场面。 体育出身的“帅哥”老师一骑冲过,“感冒”! 只是这个故事浪漫而有辛酸。 每年,北红村的冰封期长达8个月,当地人形容为“不能进去,不能进去”。 在“出不去”的日子里,刘先生怎么办?本人说:“每周末可以给边防队打固定电话。” 是的,这是到2009年为止不通水、不通电、不通邮政、手机信号传不到的北红村。 当然,我很高兴,后来女儿被刘老师的诚实感动,两个人结婚了。 之后,刘老师结束了5年的支教生活,回到北极村和妻子幸福地生活着。
看起来简单的结局背后,其实是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 支持这一手是边疆教育管理的基本逻辑。 这种逻辑和教育教育教育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没有人认真研究、总结过,但边远乡村教育管理者们每天实践,不断验证。 与此相关的很多问题无法表现出来,可能无法写在研究论文中,但这些问题都是实际存在的,确实影响着乡村的教育驾驶。 例如,单身男教师一个人能在边境小学多次度过吗? 他在当地的饮食问题怎么处理? 派已婚女教师去远程教育多合适? 派遣一个身体合适吗? 还是搭档合适? 远程小学教师不足。 教研问题怎么处理? 学校必须与边防中队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连队的援助和支持……
在我看来马校长简直是“人才”,我认为他精通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的运营结构。 “让年轻教师一个人在北红村长期站着是不现实的”他管理中心学校和教学点,没有总结成文,但实际上说明了简单易用的理论。 比如全面考虑年轻教师个人的迅速发展、结婚等问题。 在他强大的运营下,年,王忠雷曾经的毕业生,当时的她考上了结晶,依靠县育才中学,人进入北红小学先工作,然后经过不断调整,正式转入北红小学,与王忠雷再会。
马建国还做过很多“不可思议”的事件。 比如兰州大学政教专业的研究生郭素丽,毕业后一心一意跟着丈夫——边防军人来到北极村,不能工作,只能在周边打工。 马建国偶然认识郭先生,听她的试谈,我觉得很好。 我想起了学校没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决定把这个身体引进学校。 郭老师组织和处理教师的驾驶室,很多人在当地人看来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如果为了学校有孩子的信念,他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他也不会对上司开口。 在一点地方,迄今为止只有上级部门和下级部门“借调”的人员,中心的教职员不足,马校长竟然向镇政府借两个人辅助校园管理。
在采访中,边远地区、偏远乡镇的中心学校的校长甚至感觉基本上和当地的社会活动家一样。 要有社会活动家的能力,就需要长期扎根,不仅要无私的献身,还要有多种人生智慧和生存智慧。
我进一步认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等“局外人”可能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边疆教育提出一些改善的意见和建议,但这些意见和建议的执行最终不能通过置身边疆的教育者的努力来实现 边疆教育的迅速发展方向,必须由边疆人和至今在边疆坚守的人共同决定。
结果,边疆教育的逻辑不仅存在于教育中,往往考验着实施者的能力。 另外,越是边远地区,越需要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参加。
(作者是本刊记者,澎湃教育网记者)
标题:要闻:找北,找到最北
地址:http://www.ptwc.com.cn/xw/3147.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要闻:在边疆遇见“美”
下一篇:要闻:他们,守望在大漠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