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让学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角
本篇文章971字,读完约2分钟
“2008年汶川地震中,小学三年级的我正要打开书,突然老师说:‘地震了,快跑! ”老师把一只胳膊靠在门框上,用另一只手把我们挤出教室,但她自己是最后离开教室的人。 地震后,满目疮痍。 其间,白衣天使是我每天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见面的人,绿色军服是我们一看就能放心的服装。 ”。
“爆发了新冠引起的肺炎疫情,在湖北呆了三个月。 时隔12年,一方陷入困境,看到八方支援的场景,我的鼻子很酸:当时我们是被保护的一代。 今天我们长大了,除了自我隔离还能做什么呢? ”。
11月15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六教108教室的“思政公课”上,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学生名誉在舞台上阐述了自己的防疫经验。 在舞台下,电影媒体学院的李昙雅静静地用眼泪擦干湿润的眼睛,心里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是谁?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这一代应该如何表现自己的价值? ”。
与“世代有世代相遇,世代有世代使命”李淳雅的疑问相比,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周中之教授在评价中进行了及时的应对,他对新时期大学生的负责和使命进行了深入的解释,用“毛细血管”赞扬志愿者们的努力和价值,
把学生身边的故事变成思政课的素材,展开对话讨论回答学生的疑问……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方法,使学生成为课程的主角,致力于构建有魅力的思政课。 今年,学校收集了100人疫情期间在湖北省的师生写的体验故事。 这些故事的作者大部分是“95后”,38个“00后”。
如何充分利用“在疫情中成长,我们总有一天会成为主角”的身边抗疫故事,使越来越多的年轻学生的思想成长? 上海师范大学组织《我在湖北》学生作者组成宣传团,与思政课教师一起准备,充分发掘疫情对策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负责围绕青年学子爱国主义感情和使命的深入探讨和酝酿,以青年语言和朋代之力让青年学子走向世界百
“这次要集中全院乃至全校的力量,发掘疫情中的育人资源,调理思政课的大餐,结果,要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角,让我们的思政课更有营养,更受欢迎。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对记者说,“好的思政课必须让学生通过思政教室连接社会,了解我们的时代。 学生参加课程的构建,讲述自己的经验,容易引起共鸣和思考。 作为教师,为了势利导,必须马上为学生消除混乱,教学生世界科学思考方法。 ”。 (澎湃教育网-中国教育情报网记者任朝霞)
标题:要闻:让学生成为思政课堂的主角
地址:http://www.ptwc.com.cn/gkxx/1844.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要闻:《劳动教育》开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