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好教师”应有的三种修炼
作者介绍: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任教授,教育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出版专集《德育美学观》《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师伦理学主题》《公民教育导论》《自由浪漫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和诗文自选集《作为风中之树》《落花生》等,学术论文、学术评论200篇以上 作品受到过中国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励。
东晋史家袁宏在《后汉纪》中有句名言:“经师易遇,人师难”。 据古人所知,寻找和成为“好教师”是不容易的。 在现代社会,从经验论到理论解释,人们关于“好教师”的标准层出不穷。 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化繁体化,用教育界经常讨论的两个话题来谈谈——
1 .我可以有“全科教师”吗?
医院里有所谓的“全科医生”,也有人主张学校里也应该有“全科教师”。 另一方拼命反对“不专业不分工”的“坏想法”。
其实,“全科教师”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发明。 因为在欧美各国的小学阶段,“包班制”的教育很多。 一个老师负责某一班的语文、数学、社会、科学等大部分普通课程(只包括体操、美术、舞蹈、音乐等特别专业课程)。 “包班制”密切师生关系,使各科教育之间相互贯通,因此可以大幅度提高教育效率,提高教育领域。 因此,在小学阶段,“全科教师”是很好的选择。 曾经,中等师范学校对“准小学教师”的要求也是“吹嘘弹唱,什么都能做”,曾经不断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
但是,从中学开始,分科课程逐渐成为各国课程类型的主流。 因此,一位老师教到最后的“包制”也逐渐位于分科制。 除特例(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个别教师是绝对天才的情况等)外,“全科教师”在中学逐渐不是教师队伍的主流。 到了大学阶段,大部分教师就像各行各业的“专家”! 但是,另一意义上的“全科教师”的概念及其意义依然存在,一直存在。 因为无论教哪个学科,“引出比喻”“摸类旁通”“深入”“拧手”的教师总是最受学生们欢迎。 所以,很多人说教师不仅应该是“专家”,而且应该是拥有“广博知识”的“通才”。
既然是“通才”(也就是“没那么专业”的气质),教师的职业就有可能被认为没有“专业”性。 但这是严重的误解,误解的原因是将其他领域的专业标准强加在教育领域的头上。 我们如果认定“通才”意义上的“全科教师”是好教师的必要条件之一,可以认为“广博知识”和全面迅速发展的“通才”的特征正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内在的“专业要求”之一。 简单来说,“没那么专业”本身也是所有教师职业的“专业特质”之一。 好的足球教练不一定是足球踢得最好的,但他不仅要了解足球,还要了解与选手和足球相关的多个“乱七八糟”的事件。
所以,我可以问你有“全科教师”吗? 不如说,“全科教师”是什么?
不管说什么,如果能教那样的“全科教师”,也许只存在于学前、小学阶段。 “全科教师”是指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知识”的“通才”的专业特征,那么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修炼!
你觉得综合大学出身的教师“后劲更大”怎么样?
教育界经常说,与师范大学毕业生相比,综合大学出身的教师“后劲大”,但也有并非如此的说法。
当然,这里所说的“综合大学”是指与某师范大学同等水平,甚至更高的综合大学。 例如,北京很多中学的老校长都说过,在他们学校工作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概率比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后劲大”。
这种说法使多个师范大学不快,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填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功劳。 “后劲更大”的另一个意思是,最初师范大学毕业生的表现比综合大学毕业生好一点。 但是,之后逐渐被综合大学的毕业生赶上,后者在进入一段时间后迅速发展“后劲更大”。
你觉得这个兴趣的现象怎么样?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综合大学毕业生四年都在学习某个专业,师范大学毕业生四年学习1/3左右时间简单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开展教育见习和实习。 这样,与综合大学的学生相比,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学习“学科专业”的时间自然减少到了1/3,因此学科专业的后劲不足完全是可能的。 而且,由于约1/3的时间用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实习等“教育专业”的学习,他们入职期的教育、教育、教育、教育教育比教育实践“眼花缭乱”的综合大学毕业生顺利得多。
所以,与其讨论什么类型的大学出身的教师“后劲大”,不如问问“好教师”在素养结构上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修炼。
当然答案只有“学科专业”+“教育专业”。 换句话说,如果综合大学毕业生加强教育专业的学习、师范大学毕业生观察学科专业的相对加强,两者都有可能成为最好的“好教师”。
3 .“好教师”修养结构的三个维度
如上所述,“好教师”应该具备的修养结构有“没那么专业”+“学科专业”+“教育专业”三个维度!
从大的历史立场来看,教师的类型分为经验型教师、专业型教师两种。 再加上一个类别,就是所谓的“教育者型教师”。 很明显,“教育者型教师”可以理解为“专业型教师”的升级版。
第一位教师是孔子先生,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工作者。 孔、苏两人在古代是各自国家的耀楚,但依然是“没那么专业”的经验教师。 我既不是学科知识也不是教育专家。 这可以理解为我们只要看他们的作品就属于“邋遢”的对话体。 现代社会确实有很多人没有理解和掌握先贤们的智慧,但将古人的学问神化的各种“托古”的冲动很多。 后者会大大妨碍我们古代教师对“没那么专业”的“经验型教师”的整体评价。
进入现代社会,义务教育的普及等,社会对教师突然提出了很多诉求,产生了现代师范教育,“专业型教师”培养的历史也由此开始。 在师范大学(师范学校、教育学院)学习的人必须同时学习“学科专业”(文学、历史、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和“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见习、实习等),结果是“两个半桶水”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兼修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开展教育见习、实习。 结果,当然学的“教育专业”也很肤浅。 但是,公平地说,即使“两个半桶水”加在一起,现代教师在学科、教育的专业性上也比古代社会经验型教师多,特别是在“教育专业”中,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的武装,使现代教师明显个性化、个性化。
但是,如果深入比较现代社会的“专业型教师”和古代社会的“经验型教师”的类型差异,就会发现两者的本质区别不是学科专业而是有无教育专业。 很明显,现代教师、古代教师都是“教什么”(现代教师可以物理教学生物理,古代师傅可以教木匠,就像私塾老师可以教四书五经一样),所以“学科专业”只有程度的差异,有 在“教育专业”中,由于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基础,教师们只能通过“估计”进行教育,除了教育经验的个人积累以外,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专业”性在当时最好接近零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多,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成为未来教师修养的重要因素。
关于“教育者型教师”,肯定不是古代社会那样的“经验型教师”。 因为那个学科的专业、教育专业水平一定比后者好得多。 唯一和古代教师一样,他们可能尊重教育实践的经验智慧,在实践智慧的基础上产生个性的教育思想。 “教育者型教师”确实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专业型教师”——除了学科专业、教育专业中对“废丁解牛”式的熟练掌握外,最重要的是他们古老而流行的气质——“没那么专业”。 还有,就像让他们回到古代一样。 他们就像博学多识的孔子和苏格拉底。 也就是说,他们是“没那么专业”+“学科专业”+“教育专业”教师修养结构的完美展示。
我可以有“全科教师”吗
综合大学出身的教师“后劲更大”?
如果仔细追究这两个大问题,最终会对教师的修养产生这样重要的启发:“好教师”一定要在学科专业上提高,在教育专业上不断精进。 好教师不仅应该是“专业”,而且应该成为肩负着“不那么专业”的“通才”全面迅速发展、展现世界和人的完整性、培养自由全面快速发展的一代新人的神圣责任的伟大贤人。 因此,追求广博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完整的教育专业素养,是“好教师”应具备的三大修炼。
《北京教育》杂志普教版第十二期
标题:要闻:“好教师”应有的三种修炼
地址:http://www.ptwc.com.cn/xw/314.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