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纳西族姓氏背后的文化密码
本篇文章4889字,读完约12分钟
由于中国以前就流传着文化的重血缘传承和宗法制度,因此也附生了相应的姓文化,从历代家谱的修理到碑的建立,都可以印证这一点。
姓的称呼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新闻,从一个姓中可以窥见一个家庭、家族、家族的历史,甚至一个地方的历史、一个民族以前的传承。 纳西族来自西北古羌族,深厚的民族文化从以前就流传下来,“敬天法祖”一直是其具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其姓文化反映了丰富历史迅速发展的脉络和文化变迁状况。
纳西族姓源流考
一般来说,纳西族的姓多为和木二姓。 有些学者认为纳西族汉姓最早的是木姓,始于明朝的开国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赐予纳西族首领阿得姓“木”,这是史实,但仅凭这一史料不能断定木氏是纳西族的第一个姓。
纳西族姓氏最初实行父子联名制,在东巴经《创世纪》中人类祖先草羡里(即崇仁利恩)的父子联名是“……海失海羡慕、海羡慕、刺羡天羡慕、天羡初、初余、初余从交、交羡慕、交羡慕、草羡慕、比草里羡慕” 元朝,纳西族领袖一共是五代世袭的土司,他们的名字是阿琮阿良、阿良阿胡、阿胡阿烈、阿烈阿甲、阿甲阿得。
明代初,纳西族领袖阿得从征有效,朱元璋授予“嘉其伟大功绩”。 其任丽江府世袭土知府,官名中顺先生,给予“诚心报国”的金耀带。 然后,天下“尔丽江阿得,率众先归,夷风望,足见诚,朕念前遣使奉表,智略可表。 现在命尔木姓……”有木姓后,木氏土司被视为特权专利,平民姓不是树,只能说姓。 即使是木氏的嫡系,如果不是嫡长,也必须转移到古城驻在各关口的要害,三代以后“阿”、“阿”姓在五代以后降格为“和”姓。 这个方法不会给家族集团过大带来利益纠纷和经济负担。 二则派直系亲属坐镇要害之地,加强专制统治。 所以《徐霞客游记》中说:“覆盖丽江土著,官姓为树,国名为和,没有更多别的姓。”
很多学者认为丽江的姓始于明代,木氏早,和氏次之。 民间也流传着和姓的由来:为什么平民只能姓“和”? 民间有异说。 “和”字是在“木”字的头上加上“口”字来的。 也就是说,头上戴草帽,背行李箱,是木氏土司一代的奴隶。 另一方面,“木”字一撇,意思比喻是木氏土司给了一方生存日,旁边的“口”给了一口饭。
事实上,纳西族汉姓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1000多年前的汉朝。 根据历史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8年)白狼王唐蕜创作了《慕化归义,诗三章》,献给汉明帝。 史称“白狼歌”。 根据方国瑜的考证,这首诗最接近纳西语,被认为是纳西族前人的作品。 对此,有些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但都限定在古羌族分化的民族范围内,只不过彼此有民族的起源关系。 白狼的名称一直记录到元代,元时丽江茶汉章阿良管辖的范围内有白狼之地,具体地址现在在四川甘孜州巴塘县一带。 根据考试,20世纪50年代还有5000多户纳西族人。
如果把唐蕞算作纳西族的先民的话,可能是最早有汉名的纳西族先民。 之后唐代的文献中也出现了纳西族先人的名字,这只是民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名字,不是汉名,只是为了史官容易写,不是自己取的姓。
唐时记下的纳什前人没有提到姓。 根据白居易的《蛮子朝》一诗,“用笑令迎接蛮子,蛮子追随的是谁? 摩拜俗羽双偕老……”这表明,这个成为向导的纳西族先人的地位不明显,不足以赋予汉姓。
姓与历史的密切联系
有趣的是,在《原统一志》《元史》两书中出现的纳西族的名字,与同一个人不同。 二书讲述蒙古军队进入丽江后的情况:在纳西族地区,忽必烈和武良合台受到永宁和字、丽江麦良、中甸火脱因、塔里马等部族首领的投降。 中路军打郭寨攻击“坚壁拒守”部落首领。 西路军在金沙江沿线受到猛烈抵抗,特别是在半空和寨,地势险峻,难以突破,武良合台派遣侦察,首先切断其水源,亲自带兵攻击七昼夜,“破坏无酱类”,是最激烈残酷的战斗 虽然杀了和牒(阿塔拉)、和失(阿叔),但任命和牒的儿子阿干为巨津州的首领。
《原统一志》中提到的纳西族首领的姓氏、和牒、和失、和字都列在其中,奇怪的是,在后来修理的《元史》中,保存的不是和氏,而是纳西族以前传下来的名字制度,比如阿塔拉、阿叔、阿干等 《元史武良合台传》记载:“姜丑(公元1253年)秋,大军从旦当岭进入云南境,几个酋长生火消除原因,塔里马来下降,到达金沙江,良合台分兵进入察汉章,覆盖白蛮也。 在堡垒,在下一次攻击中,德阿塔剌住的半空和寨,依靠山枕江,坚固而无法摆脱。 吓了人一跳,先拒绝那个汲道,武良合台率精锐立炮进攻,阿塔派人迎击,武良合台派儿子阿术,寨兵撤退,然后弟弟阿叔都拔了。
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人物的名字有区别? 笔者认为这两本书的具体编辑时间和历史背景有关。 《元统一志》在元朝蒙古人统治时代编辑,具体编辑时间从元到元是22年6月到31年10月。 这个时期,丽江正式成为中央支配的地方行政机关,对官员的任免、奖惩有严格的规定。 名正言顺受到历代朝廷史官的重视,名字也不能随便取。 特别是雄性对一方的地方土尊,他们一旦加入“朝廷命官”行列,就需要认真登记那件事,向朝廷报告,以示恩宠。 名字是根据氏族的名称,从那个名字中取首领的姓。 那时,书里为什么取和姓? 据东巴经报道,纳西族祖先的哥哥秋天来了,生了四个孩子,分别是束、叶、买、草四棵,金沙江一带纳西族的部族是草的部族。 东巴经也说:“梅禾不分离,迁往江边地。” 阿塔剌即和牒,阿叔即和失。 由此可知,《元统一志》的史官以部族名“和”(与禾同音)为姓,以联名中的一字为其名。 比如阿叔会和失。 阿塔拉会成为和牒。 《元统一志》和姓的由来大致是这样的。
在《元史》中取消了这个和姓,只是叫阿叔,阿塔剌,为什么? 《元史》不是元代时编造的,是明朝初期修改的。 二十四史都被隔世编辑了。 明代丽江正式有了树、和二姓。 木姓是给明太祖朱元璋的,但和姓在元朝可能沿袭了来自禾氏族的和氏。 因为木氏的祖先来自尤氏族,所以采取了与禾氏族不同的独占姓氏的方法,有明世代的丽江只有和、木二姓。 禾部落比木氏早土司有汉姓,不符合木氏的正统地位,所以明史官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将原来的“和”姓降低为“阿”姓,与木氏土司没有汉姓的名字一致。
没有被朝廷任命官职的部族首领依然被本名称呼,如《原统一志》中提到的金沙江流域的摩首长“蒙醋醋醋”,其家族在忽必烈征收大理时统治这块地已经39多岁了。 从1253年开始推高39代,每25年约为3世纪后半。 关于这样有名的家族祖先,不是用“和”姓,而是用原来的名字称呼的。 证明“和”姓只是元朝史官给的,是为了进行正统计,其次是为了和通常的百姓不同,和木氏土司独占姓的政策一样。 有明代,木氏土司严格规定土司以外的居民只允许姓和姓,可能参考了元朝史书记载的和姓。 另外,由于尤部族的首领取代禾部族的首领成为纳西族地区的领袖,和姓也有“胜者为王,失败者为寇”的味道。 因为和姓只是下层的农民。
综上所述,纳西族汉姓起源于明朝的说法不客观,木氏是第一个汉姓的观点也站不住脚。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汉文献中是否出现纳西族领袖的汉姓,你认为纳西族已经普遍实行汉姓吗?
其实,这个孤证需要仔细调查。 一个是原来,纳西族各部族依然“依江附险,酋长国寨星立,互不统一”。 (原李京《云南志略》),尤部落领袖阿良被赋予了土官一职,但“阿良及其子孙们还没有统一分散在各地的摩部落……(各部落)没有统一的关系”。 蒙古军队进入丽江时代,纳西族各自为政,汉文化尚未渗透,纳西族部落领袖本来放弃了几千年的父子联名制,突然变成汉姓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没有条件。 就像远离英语文化圈的部落社会一样,几个身体冠以英语名字,正是这一举。 就像摇滚论坛上出现很多纳西族人物的英文名一样,其实不是他的名字,但只是音译。 同样,《元史》中出现的“和牒”和失”等名字不是自作自受的姓,而是史官取的。 改土归流后,在稍远的统治中心的偏远地区,实施了以前就流传下来的父子联名制,仅在受汉文化影响强烈的地区实现了汉姓的普及。
所以有明代,丽江只有和、木两姓,是真实的。 当然,明代是丽江大量吸收汉文化的时期,受木氏土司邀请唱歌的汉族文人墨客也不少。 这些人还有可能保存原来的姓。 但是,他们只是过客,住在居民中,因此不能明确当时的丽江有其他杂姓。 这些文人如果落籍丽江,还是降姓为和。 这与当时木氏土司的统治政策不相容。
有些学者认为丽江在明代已经有很多流寓入籍者,这些大多是汉族,所以汉姓必然会带来。 这是无视当时丽江的政治实际情况的。 干隆《丽江府志略》中说:“明洪武初,赐予土官姓木后,只是继承和同堂舍人,木姓三世降姓阿,五世降姓和。 也就是说,流寓入籍者一定要改姓。 所以,现在里民和姓很多,自己设流后,逐渐恢复本姓。 ”。 丽江原汉族移民的家谱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回流前入籍变更为和姓,回流后逐渐恢复本姓。 但是,由于古老,也有沿袭势利,不改姓的人。 有时同一家系分开有两种姓。 正如笔者的家谱记载的那样,与杨是同一个家族。
土归流前也有一部分汉族移民移居丽江,但由于害怕木氏的威望,改姓和好。 流动后,陆续恢复本姓,杂姓从这里增加。 另外,政策的缓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移民的增加。 从清朝到民国时期,汉族移民依然移居丽江。 根据唐有为氏的考察,清干隆八年( 1743年)编纂的丽江府志略中提到的姓氏为44个,加上140年后的《光绪丽江府志稿》中提到的姓氏,增加了81个姓氏。 解放后也有增加的倾向,到1994年7月为止,光大研镇就有227个姓。
纳西族姓氏的几个问题
丽江纳西族住的乡村姓氏以和为甚。 但是,不能断定以此为和姓的人都是纳西族,丽江当地和周边的迪庆、怒江、鹤庆、剑川等地的侘族、藏族、白族、彝族有很多姓。 据说这些周边民族的和姓大多始于明初木氏土司统治这些地区的时期。 另外,也有改土流向民国时期修改的。 这些民族接受汉文化时,许多纳西族知识分子成为启蒙老师,许多汉姓也是根据丽江的姓取的。 解放后需要登记汉名时,也很少参考村子里和周边纳西族的姓氏。 住在宁蒗、盐源等地的纳西族分支纳日人姓多杂,永宁、蒗渠土司姓阿、盐源土司姓拉哈,民姓大多解放后有杨、曹、石、和等姓,但平时被称为纳日名。 有些名字来自藏族的名字。
另外,纳西族姓和家族不一定来自纳西族的先人,也有汉族移民进化而来的。 这与改土归流前的“官姓木,民姓和”政策有关。 土归流前原籍丽江的汉族移民改为和姓后,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家谱散落,无法考证原来的姓,无法保存和姓。 即使回流后能恢复本姓,但由于沿袭了旧姓,所以有名望者为祖先,为了崇拜祖先而保存和姓,回流也有2根恢复为旧姓,另一根供奉和姓的情况。 但是,3根都以同样的家谱为宗谱。 宗谱名为《清道光恩科魁元与公勋的家谱》,和公勋、字克五、清嘉庆举人,嘉庆十三年壬辰科排名第五,经魁。 这样,出现了同族有不同姓氏的情况。
和姓,木姓是丽江的代表性姓,但这两个姓在丽江没有。 有些导游是虚假的,一动就把树姓作为贵族姓,把姓作为贱民姓做噱头,渲染和树二姓只有丽江一地,有时拉中央电视台的和晶和丽江。 这是常识性的错误。 《衡平.尧典》说:“命三和,钦若昙天,历如日月星辰,敬人之时。” 义和氏有四男:义仲、和仲、义叔、和叔。 掌管天地的职位叫做“和”,“和”姓是自称官的姓。 春秋以后义和氏的子孙以义和为姓。 “和”字原是地名,春秋晋邑。 成语“完美归赵”中的墙壁是和氏的墙壁,“辞源”上记载着“和壁:春秋时楚人和氏得到的宝玉被称为和氏的墙壁”。 五代有名的语言人和凝固,清巨贪婪和珅都是和姓。 河北定州和姓的也很多。 关于树姓,也不是丽江独特的,云南省傣族、回族有很多树姓,全国屈指可数。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担任鲁国宰相,但死后,人避仇改姓树。 根据杨林军的调查,离木家院不远的蛇山下有木家,据主人说丽江木姓不是一个人,原籍是江苏省,明天搬到丽江。
名字与家族、家族家脉、民族脉乃至地方历史文化有关,请不要粗心大意。
作者:杨杰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9年第11期
标题:要闻:纳西族姓氏背后的文化密码
地址:http://www.ptwc.com.cn/xw/3138.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