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羡慕”的传承
本篇文章1762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在孩子就读的幼儿园举办了“小军营”活动。 活动为期一周,教国旗班的退役军人为孩子们举行升旗仪式,让孩子们看到军姿,走军步,打军拳。 每个孩子都穿军服,戴军帽,在柔软的萌萌中也流露出了几分潇洒的心情。 活动结束后,幼儿园给每个孩子送去了小兵的勋章。
作为80多岁的人,我有点羡慕那一瞬间的内心深处。 20世纪80年代,这种高级别的活动,在专业幼儿园也相当少见。 直到上小学的前一年,父母为了让我放心,送我去了村里的幼儿园。 所谓幼儿园,实际上是找了很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的空家,从屋顶吊着白炽灯,挂着旧黑板,叫了该村几年读书的“文化人”,成为了幼儿园。 现在的幼儿园,简直是天壤之别,不由得让人羡慕。 仔细想想,这种羡慕多么相似。 经常从父母那里听到“你们这一代真的很幸福。 不做农活,也能集中精力在学校,上大学,能去大城市,能看到这么多世界,多么幸运啊。 我们真羡慕你! ”。
“羡慕”,对上一代下一代的这种感情,在我们这样的小家庭里被继承下来了。 我父母羡慕我能上大学,羡慕我的孩子从小就能上这么好的幼儿园,出生在战乱的时代,一天也没学习的祖父母,也曾经这样羡慕过我的父母吗? 从小看大家,中国普通家庭的往事,世代相传的“羡慕”,折射了70年来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折射了中国教育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射了几代中国人对教育的一贯执着和追求
羡慕的第一层意思是遗憾。 中国人经常说教育梦,大学梦。 什么是梦想? 因为离得很远,不想奢侈。 因为这是一代中国人不懈奋斗的目标。 很多中国人一生都达不到的遗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中学入学率只有6%。 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原文盲中只有160万人达到了高中和中学的毕业文化程度。 我父母就是在这样的年代出生的。 父亲经常说“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很多痛苦,出生后3年遭受了自然灾害”。 妈妈一边上学一边放牛,小学四年级辍学回家工作。 父亲在中学一年级辍学,干了几年农活后,为了寻找新的道路选择了入伍。 直到今天,没能好好上学,没能实现大学的梦想,依然是父母心中无法释怀的悲伤和遗憾。
羡慕的第二层意思是进步。 我出生那年,国家实施了《义务教育法》,开始普及9年的义务教育。 短短30多年,中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建设卡辍学贫困家庭的学生实现了清零,教育整体快速发展水平跃居世界各地。 现在,每年参加高考的孩子约80%能上大学,但在30多年前,这个数据还不到10%。 在广大的农村,学校成为当地居民眼中的“地标”,配备了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完善的功能室、平坦广阔的操场,学校条件完全不输大城市。 去年在四川凉山州调查时,我们反复提出“我想看这里条件最差、最贫穷的学校”。 当地同志说:“你们说的已经结束了。 现在学校的条件好了。 真的没有那样的学校。”。 短短几十年,有教育,每个人都能学到的梦想终于进入了现实。
羡慕的第三层意思是期待。 7岁时,父母为了让我接受良好的教育,全家搬到了县城,我成了县城小学的借阅生。 每天上学之前,妈妈都反复告诉我:“只有珍惜难得的机会,认真学习,考上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 进城过着人的体面生活,是背对黄土、在农村过了半辈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最大期待。 现在作为母亲,我希望孩子接受教育。 我希望他能获得高学历,找份好工作,自尊心自立,而且通过教育锻炼意志,涵养品格,提高灵魂,在成长中获得乐趣,实现生命的价值。
党的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强调建设优质的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设教育强国。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快速发展的教育,是涵盖生命全周期的教育,更好的服务国迅速发展全球教育,影响全世界的教育。 建设优质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必然面临的新任务是对新时期中国人民教育期望的最佳应对。 优质教育、教育强国是新时期所有父母的期待,是中华民族的新教育梦想。 回顾过去70多年的历史,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新的教育梦想一定会实现。
我还希望将来我的孩子对他的孩子说:“孩子,我羡慕你,活在这样的好时代,能接受这样的好教育! 我希望你相信。
(作者是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宏观政策处副处长)
《澎教育网》年12月06日第3版
标题:要闻:“羡慕”的传承
地址:http://www.ptwc.com.cn/xw/564.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