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共同的思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之三
本篇文章1275字,读完约3分钟
历史上,中华民族逐渐从许多分散的民族群体走向文化自觉的民族共同体,这个过程也是共性思维的汇集和迅速发展的过程
培养和提高共同思维是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心理路径。 思考是人类的高度心理活动,恩格斯指出:“思考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虑什么取决于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周围的对象为大脑提供了思考拷贝。 中华民族建立共同体,其思维复制、思维方法等根据其生活的共同地区、经历过的共同生活和共同事情、面临的共同问题等表现出统一性。 集体和共同体展示的思考活动是其重要的心理过程,对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的整合和凝结作用。
研究表明,思维方法与人格等有一定的关系,对群体来说,思维方法与民族性、国民性等有一定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西方人的思考,东方人的思考,或者美国人的思考,中国人的思考。
一个民族共同体有共同体特有的内涵和外延。 无论是上述的共同认识、共同感情,还是后述的共同记忆、共同培养等要素,构建共同体的框架,这个框架构成了“容器”,这个容器中的人们思考复制、思考方法显示出同质性的特征。 思考复制和思考方法与其生活地区的生态、历史、文化、人类活动等有密切的关系,是“想什么,怎么想”的问题。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历史事件的综合作用,具有内部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形态等变化的魅力和融合力,也有面对外来入侵形成的合力和凝聚力。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中华民族建立共同体,逐渐从许多分散的民族集团走向文化自觉的民族共同体。 这个过程也是共性思维的汇集和迅速发展的过程,对思维复制和思维方法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在“容器”中是“thinking”。 在共享这种真实感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共同的思考。 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山川、共同经历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我们认为的第一个副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交流交流交流的交流和交流的生活实践、各民族经历的不同王朝的交替、铸造的5千年文明史、凝结的休戚和共同的民族关系等 这些共性的思维复制和思维方法在无意识中形成了共同体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性,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语言和行动都取决于思考习性。
共同的思考是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心理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心理路径和心理指标之一。 一个身体们共同体有着共性的思考“容器”,其复印件也有着共同的特征,这是我们“在想什么”的源泉。 从集体心理过程中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很重要,其中共同的思考是核心过程,没有有共性的思考复制、思考方法就没有共同体的未来。 因此,在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过程或心理路径中,共同的思考是核心拷贝之一。
作者:李静、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养基地教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及女性人类学方向的教育与研究
本文是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编号: 20vmz011 )。 。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年第十一期)
标题:要闻:共同的思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之三
地址:http://www.ptwc.com.cn/xw/3057.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
下一篇:要闻:体育,不止于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