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于歆杰:连通课程思政的“最后
本篇文章1703字,读完约4分钟
连接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
——《电路原理》课程建设的三点体会
“电路原理”是典型的理工科“硬课”,量大,课程教学文案稳定,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严密,学生学习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
据我的理解,像“电路原理”这样的理工科核心“硬课”很多在执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还是有问题的。 比如,有些教师认为核心课程复印件很多,没有时间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有些核心科目的教育方法仍然是“从官方到官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没有融合思政教育的线索。 课程思政还缺乏连接“最后一公里”的比较有效的措施。
为了处理这些问题,我和教育集团的同事一起,将新闻技术深入融合到课程教学中,继全国第一个“电路原理”慕课后,率先开展了反转教室和混合式教学改革,在疫情应对网上教育中进行了远程实验。 学生们说“这门课引进了很多处理工程思想和工程问题的做法,对之后的学习有启发”“掌握专业信息,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有趣和探索欲望”……通过这些实践,加深了我们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我们认为课程思政高度符合清华大学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互利共赢。 另外,连接“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是将课程的思政和课程改革一体化。
让我们从三个角度分别谈谈如何连接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
要搞好课程思政,首先要搞好课程
如果不能让学生衷心地来上课,也不能采取更多的课程思政建设措施。 因为这位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高水平的科研经验和成果反映教育,另一方面要改变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手段,使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知识传达的过程。
我们在课堂上普遍使用情景再现式教学方法,为利用“雨课”工具向学生发表意见提供了畅通的途径。 比如,在解决大卫·南定理的提出、分贝概念的提出等知识点时,我们放弃了平淡的讲义,带学生去特定的历史场面,让他们在弹幕、投稿、投票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交流,像先哲们一样突破学术的最重要 利用网络工具,使能力培养和知识传递无缝融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开展集体研究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对课堂的关心。
二、要精心选择教育文案,统一“加法与减法”的辩证关系
核心课程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我们可以在知识传递中实现用心的价值建模。 “电路原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来自西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行业出现了许多“大国利器”,教师可以结合教育文案讲中国的故事。 例如,中国电力系统迅速发展的例子是引进正弦稳态分解的最佳素材。 当然,价值建模也可以从更广泛的全球视角展开。 结合相应的文案,可以回顾国内外重大科技创新的过程。 例如,复习“相量”这个重要电路概念提出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外,爱迪生为了宣传直流系统,可以在公共场所交流杀死大象,介绍人为制造交流系统的更危险的幻想等,可以告诉国内外重大学术失格的例子。
课程的思政和教育改革都需要在课程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增加新的要素,但课程中是刚性制约。 这需要教师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的复印件。 将有助于开展课堂思政教育的文案和学生容易理解错误的文案纳入课堂,以更灵活的互动给学生课堂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此外,您还必须在课堂上整理您的副本,以便学生在课外利用在线资源和工具学习。 课堂上,有效的加法和副本的减法是所有教师必须妥善解决的辩证关系。
三、言传非常重要,但身体教育是更直接、更牢固的课程思政教育。
在理工科“硬科”立德树人怎么办?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动影响学生。 比如,所有的课都提前去教室准备,同时不要拖教室吗? 不调整好几次课程,让助手代课吗? 每节课都确保足够的准备时间吗? 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是否完全重新命题等。 要做到这些细节并不难.。 重要的是教师是否认为“课程大于天”。 学生在上课,其实我理解老师是怎么看课程的。 教师只有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端正身体,同时感染学生对学习的敬畏之情。
总之,为了连接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教师从育人的高度看课程,积极拥抱新闻技术带来的课程革命,教育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互相促进,学生由此可以取得更好的立德树人的效果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于鹤杰)
标题:要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于歆杰:连通课程思政的“最后
地址:http://www.ptwc.com.cn/xw/214.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