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问题的一点思考
[摘要]教育评价涉及教育的迅速发展方向。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第一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也更加关注整体的快速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必须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
[关键词]高等教育评价分类评价; 综合评价; 同行评价
教育评价涉及教育的迅速发展方向。 中国高等教育判断系统在中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在长时间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强调了高校被项目化、指标化、碎片化的评价指挥棒所拖累。 在许多种类的评论面前,学校占有很多时间和精力。 高中学业的特色逐渐被一点量化的指标取代了。
在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改变不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向”。 今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部署了新时期教育评价改革。 《方案》提出“多次引导问题,从党中央关心、大众关心、社会关心的问题开始,对立,推进教育评价的重要行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使教育评价改革上升到教育管理能力和水平,科学、时代的要求
高等教育行业的“放管服”改革要向纵深推进,“评价”是关键。 正确发挥高等教育评价办学棒的作用,是扩大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也是体现政府职能从规制型向监督管理型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问题上的意义。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应该把大学从“我被评价”转变为“我被评价”。
新时期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起点是“破五唯”。 年,教育部办公厅发表了《关于展开只整理论文、只整理帽子、只整理职务、只整理学历、只整理奖项》的特别行动的通知》。 今年,教育部、科技部还印发了《关于采用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建立正确评价指导的几点意见》。 高校“破五唯”采取了具体措施。
指标可以更直观地反映现实,因此有一定的合理性。 “破五唯”的关键不是指标本身,不是“唯”,“破五唯”的本质不是“唯指标”。 如果大学只是抓住指标,无视创造学校特色,就会偏离大学的迅速发展方向。 大学可能在某个排行榜上暂时提高了,但学校的内涵真的没有提高。 如果是有意追求指标的目标,指标的原意会远离预想或走到另一边,高中的动作会变形,影响教风、学风。
学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第一条路。 这里重要的问题是用什么口径评价学科。 过去以二级学科为第一口径的评价方法引起了一些领域背景大学学业特色的缺失。 对此,《方案》提出了“改善学科判断”、“强调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
多元评价的探索
在“双重一流”建设方案的制定要求中,出现了以一级学科为评价标准的指导。 学科建设和评价的口径从二级学科变为一级学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日前,“交叉学科”成为第14学科门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国家的诉求配置了集成电路一级学科。 此外,还有esi、qs、the等学科口径,丰富了学科判断的标准。 但是,任何学科的口径,都不能应对社会诉求。
例如,笔者参与了大连海事大学本科教育事业的审查判断,在判断过程中了解了学校学科的建设情况。 该校涡轮工程学科在国际海事组织同类大学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但涡轮工程只是船舶和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一小块,用一级学科评价,学校在学科判断中排名落后,不能强调学校的特点和特色。
另外,在某地方新建了本科大学依靠当地的支柱产业,迅速发展茶学,但省的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按照一级学科进行了评价,这有点问题。 茶学是二级学科,其对应的一级学科是园艺学,园艺学中还包括果树学、蔬菜学等二级学科。 如果所有的二级学科都要大、强,一方面,它们都不是地方支柱产业。 另一方面,学校的运营资源也难以支撑。
此外,有些大学服务领域、产业或行业涉及多个一级学科,有些大学为汽车产业提供服务,汽车涉及多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用一级学科评价学校,任何学科都不强,但任何学科都不可缺少。 笔者在华北电力大学调查时,该校根据电力领域的优势和快速发展趋势,根据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定制了“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
大学的类型、规模、结构等大不相同,地区的快速发展也不平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大学的要求更多样,不能用一个模式办学,也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大学。 同一学科根据类型和层次的不同,大学也有很大差异,不能用一个指标体系来测定。
为了处理一系列指标评价的所有大学问题,2019年,教育部委托相关大学专家开发了“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的重要优势之一是在指标体系中设置空白的监视项目、监视要素和监视点,使大学能够体现学校的特色。 笔者建议各大学提供各方面的指标体系,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选择。
笔者参加过高等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评选。 如果“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是学科,“双高计划”建设的线索是专业群。 迄今为止,高职学校专业口径比较窄,毕业生职场流动能力不强,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专业群的提出相当于赋予高等学校明确专业群建设口径的自主权。 学校可以根据地产,对原专家进行任意组合,这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了组织基础。 这次选定的253个专业群,复盖领域的行业很广,而且即使面对同一领域,根据场所的不同,专业群的组逻辑和建设方法也不同。
鼓励高校定制指标体系。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包括“统一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不同类型” 对此,《方案》也提出了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吸引不同类型的大学科学定位,创造特色和水平。
年,在应用型大学转型快速发展座谈会上,50多个“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大学建设项目”的大学负责人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集中反映走应用型道路面临的体制障碍,其中 确实,我认为制定满足所有应用型高校现实的统一标准并不容易。
习近平总书记提倡“一花独放不是春天,而是百花齐放春满园”。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生态百花齐放。 在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基础上,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改变专家学者主导研究制定的方法,使学校自身提出适合自己优势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具体来说,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进步性,表现为“自己与自己之比”。 二是先进性,表现为“与同类大学比较”。
充分认识到学习定位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
本科教育判断是综合判断,涉及学校运营的方方面面。 例如,本科教育与学科建设高度相关,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本科教育的质量,本科教育的质量也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某省教育厅利用高等教育处、学位创造了同一领导分担的契机,试图结合本科教育审查判断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期检查进行,减轻了大学欢迎评价的负担,明确了人才培养事业在学科建设中的中心地位。
笔者与财政部有关人员进行过交流,他们说,评价专业经费录用的规范性和执行进度比较容易,但单独评价专业资金录用业绩比较困难。 对大学来说,成绩是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太容易定义某种特别经费的具体业绩。 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提出确定要求,“逐步开展部门整体绩效评价”。
越是综合评价,就越要关注学校定位的重要性。 学校的定位是作为学校各项业务的起点和依据,用于测定具体大学综合学校水平的“尺子”。 本科教育工作审查判断代表政府对高校的评价方法正在改变。 审查判断不是用同样的指标体系评价大学,而是用定量的方法审查大学,而是看大学是否符合自己的学业定位,从而实现了学业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用自己的尺子测量自己”。
即使是“双一流”建设、应用型变革、“双高计划”建设,也不太容易以同样的标准评价某种大学,但建设当初,学校根据学校的定位制定任务书,任务书也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审议,具有认真性。 进行验收时,可以对照任务书检查学校建设的适合度和完成度,实现“一校一策”。
对等的评价是关键
《方案》提出了完全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 一位学者指出,纵观世界大学快速发展的历史,一个共同点是同行评价,它是学术质量的保证,也是治疗学术腐败的好方法。 教育部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心实施的学科判断比较普遍,与重视同行评价密切相关。
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同行”的意思不同。 如果是评价学科或教师,同行通常是这个学科的学者领袖大学整体的评价,同行在同类大学中要说明以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为主的国际一流,必须得到国际同行的评价。 笔者调查了一些以前举办的独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他们阐述了国际化专业判断的意义。 一所学校每年请海外各行业有名的教授来学校,与相关专家进行比较判断。 即使专家这样判断,也使海外同行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水平,发挥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我认为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必须让我们的学校、学科、专业、教师得到国际评价。
关于采用评价
评价只有有效果时才有意义,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 一位学者指出,在世界两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盎格鲁撒克逊体系实行大学自主的改善性判断,罗马体系实行政府主导的问责制判断。 对中国来说,这两种评价的采用都值得注意。
在说明责任的判断中,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优势之一是“党管理干部”。 政府管理大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免除大学的第一领导。 大学的迅速发展与大学领导班子密切相关。 传统方法是将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联系起来,通过绩效影响资金,直接影响的是教师和学生。 业绩判断通常由财政部门实施,如果能“跳出财政看财政”,实现财政部门和组织部门的联动,将业绩评价的结果作为考察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参考也许更有意义。 我发现,即使是一分高中,越强调说明责任,学校的高层领导就越追求指标。 因此,大学的评价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专家认为,不仅要考察量化指标,给学校打分,还必须定性评价学校在体制改革中的努力。
在改善性判断方面,英国高等教育界对绩效判断有批评的声音,认为绩效判断用测量代替信任,用管理控制代替学术自治,故意制造竞争和不安的气氛。 对这种批评声音的一个反应是,把大学作为自我评价的主体,同时把这个评价作为大学持续改善的手段,以此来收集共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判断中心对这357所大学审查判断专家小组的报告进行了统计:最需要改进的是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占93.56%,接着是质量保障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占82.91%。 笔者在审查判断的过程中也觉得高中的第一个问题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笔者理解到,新本科教育工作考核判断的重要变化之一是吸引大学更加重视大学质量文化建设。 笔者认为教育判断应该把高校作为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 在判断大学时,应该关注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它是否起作用,而不是首先检查大学教育的微观环节。 只有内部审查和外部审查相结合,才能真正“内部化、外部化”评价。
【作者王旭初黄达人,单位:中山大学,黄达人为原校长,第二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统一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双高计划”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原载年第二十二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标题:要闻: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问题的一点思考
地址:http://www.ptwc.com.cn/gkxx/1942.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