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但愿新高考能倒逼学生想想未来
本篇文章1172字,读完约3分钟
作为全国高考[微博]的试点省,浙江省发布的高考改革方案预示着将来高考的方向,其中有一个要点,备受关注。 那是从今年开始,浙江新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参加年高考时,文理不分科,现在的6个必修科目变更为3个必修科目和3个选考科目。 这三个选考科目决定了考试的专业性,三个选考科目计入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绩。 这意味着从高一开始,必须确定自己三年后的报考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征。 也就是说,从高一开始,必须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 ( 9月22日中国情报网)
几年前,我指导过参加清华[微博]自主招聘的学生面试,如果进入清华,你会选择什么专业? 这个学生认真地对我说:我没想过这个问题。 那时我被震撼了。 优秀到可以参加清华自主招考的学生,到了高三,也没有考虑自己的专业方向,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乐趣,只要求进入清华,没有考虑应该进入清华。 前几天,我让一群中小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的今天和明天》的作文,要求他们规划自己的未来。 除了写下每个孩子想成为律师之外,还想设计汽车,想成为国家的领导人。 90%以上的学生没有坦率地考虑未来。
我不想考虑未来,你在想什么? 想得最多,最现实的是分数。 取得好分数,进了好学校,然后不知道该做什么。 这是今天大部分中小学生的现状。 有合理性。 分数不好,和好学校无缘,未来也想不到。 在原来的高考模式下,只要弄清楚文理科,就知道3年后应该考什么。 选择文科的依据,不是志向,大多只是擅长。 所以,大部分学生只为分数看书,而不是为杂志看书。 这两本书的区别是什么呢? 让我们听听浙江大学[微博]林建华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故事。 “作为学生,如果只为了分数而学习的话,最多可以得到好的分数。 但是,如果为了知识、未来而学习的话,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感谢,会得到更好的分数。 ”。 这个道理是多个学生不擅长,多个父母[微博]不擅长,多个老师也不擅长。 无数学生没有将来的感动,朝着分数苦学。
同样,林建华校长在讲话中说,戴尔和吉姆加入了铁路企业,20年后,吉姆成为了发工资的社长。 有些人听说戴尔仍然是领工资的员工,多年来为每小时1.75美元工作。 吉姆为这条铁路工作。 未来意向,意向决策的动力。 工作和学习都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让学生如何明确自己的未来,必须说是瓦拉夫效应。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瓦拉夫在读中学时,父母先学习文学,不行。 学油画也不行。 后来化学老师发现这个“笨拙”的学生适合认真做化学实验,结果成功了。 什么是学生的才能,这是需要发现的。 中小学的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应该是发现才能的过程。 新的高考反而让学生考虑未来,让父母和老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计划自己的未来吧。
文/慕毅飞
特别是根据各方面情况的调整和变化,澎湃网提供的所有考试新闻都将参考,请根据权威部门对考生发表的正式消息。
标题:时讯:但愿新高考能倒逼学生想想未来
地址:http://www.ptwc.com.cn/xw/9145.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