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英雄热土上的教育记忆
本篇文章1548字,读完约4分钟
早上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这句话我以前只在教科书、媒体、国家领导人的发言中见过或听说过,但我自己没感觉过。 随着这次“壮丽的70年奋斗新时期万里边疆教育行”大型文芳阁报道的安排,我们终于有机会来到中朝边境丹东。
丹东以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闻名。 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堂堂正正地渡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许多英雄的忠魂被留在异国他乡。 那场战争,成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名片。
这次,我们追溯鸭绿江,访问了这个英雄的热土教育记忆。
那边的五星红旗特别多
丹东的第四天,早上7点,我们驱车去了距离丹东市区约150公里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学校。 那里有在深山里扎根的30多年的乡村教师。
在去学校的路上,我们被眼前的所见所感动。 车离开丹东市区,高楼变远,平房多了。 走着走着,我们发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 眼睛看到的地方,数不清的五星红旗从屋顶伸出了头。 那一片一片夺目的红色,差点流出眼泪。 我们问同行的丹东市教育局同志,挂国旗的是哪里。 得到的答案忍不住涌出来了。 有的村子小,有的幼儿园,越来越多的人是普通人。
“他们为什么举着国旗? ’我们问了一个幼稚的问题。 “爱国啊”同行回答。
澎湃教育网报社《边疆行》辽宁报道组影。 赵彩侠供图
啊,爱国需要什么理由? 特别是在边境这样的地方。
两个国家在地缘几乎都能听到鸡犬的声音,但在其他方面,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被这种差异触发的人们的爱国感情,如果两脚不亲自踏上那片土地,就不太能体会到。 那一刻,我们为自己脚下的和平、温暖、富饶的土地而骄傲。
那里沐浴着英雄的光芒
鸭绿江,抗美援朝,只有这两个名词,想呼唤历史。 给丹东这个城市带来厚重历史的就是这两个名词。
我们这次丹东行之一的毛岸英学校与这个历史直接相关。
学校是为了纪念毛岸英的英雄事迹而建立的。 学校所在地是毛岸英最后在祖国留下脚印的地方。 为了纪念其历史,铭记英雄的事迹,学校还建设了大规模的毛岸英纪念馆。 出了校门,隔着道路,碧波万顷的鸭绿江,在对岸,朝鲜的土地看得很清楚。
对很多人来说,毛岸英的名字,甚至整个抗美援朝,可能只是历史书的复印件,事实。 每次提到,我们心里都有那么一瞬间
那种感动,热血有瞬间的沸腾。
但是,在毛岸英学校,每个学生总是沉浸在英雄的荣耀中,有英雄的印记。 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深入骨髓,不配合任何水分。
那里活跃着目击边疆教育发生巨大变化的人们
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丹东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丹东市教育局专门为我们组织了退休的当地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座谈。
他们是新中国成立后丹东教育迅速发展的亲历者和主力军。 泥泞的泥土操场、老化的教学场所和设备是他们时代学校的“标准装备”。 但是,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也倾注了12分钟的热情,教学生,工作,卓越的工作。
今年73岁的王永华是丹东四中的语文老师,当过28年的班主任。 提到傍晚,她还记得很清楚。 一开始学校条件不好,连操场都没有,每次开运动会,都集体开车带学生去别的学校,开车再回来。
今年79岁的包树青曾是丹东市实验小学的原校长,在高中、中学、小学工作了好几年,也陪伴了“危险房间”。
这些老同志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王永华是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特级教师。 包树青是辽宁省特级教师,是全国纸巾的标兵。
给他们最感慨的不是自己教授岁月的痛苦和光辉,而是边疆教育的巨大变化。 他们所有人都目睹了自己曾经所属学校的“老样子变成了新面孔”,丹东目睹了今天更高水平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和这些精力充沛热情的老教育家说话,我们仿佛受到了灵魂的洗礼。 时代的潮流虽然改变了,但正是因为这一代不改初衷的教育者在前面拼命努力,才产生了新时代的边疆教育这一“高楼”。
(作者是澎湃教育网记者)
标题:要闻:英雄热土上的教育记忆
地址:http://www.ptwc.com.cn/xw/3150.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