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文科产业学院建设
本篇文章3845字,读完约10分钟
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于2018年10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为了落实《意见》精神,引导高校培养真正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推进新工科建设走深走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7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校政企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
现代产业学院,是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的一项关键举措,是加快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项战略安排。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提出的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办学模式。产业学院是培养新工科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载体。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明确要求,现代产业学院达到的基础条件要求“相关产业列入区域发展整体规划;参与的企业主体参考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关要求,在区域产业链条中居主要地位,或在区域产业集群中居关键地位”,因此,在许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实践中,多是基于工科专业基础,与对应专业领域相关的行业龙头或大型头部企业合作举办的。2021年12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的公示》,来自49所高校的50所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新工科”建设的;正在开展的第二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从各地公示的推荐名单来看,也基本上都是如此。但事实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服务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紧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高校能真正对接产业的需求,发挥其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助力产业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而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产业振兴,有大量的领域需要人文社科的参与,如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发掘与传承等,文科产业学院可以从多个角度助力实现这些目标。对学校而言,建设文科产业学院,可以有效实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创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性应用性能力培养;搭建校政企合作平台,深化战略合作,培养学生系统全面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服务产业和经济社会的能力。
“新文科”的概念是教育部于2018年8月正式提出的,2020年11月全面启动了“新文科”建设工作。相对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除了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还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其中就有“融合性”的特征:既体现在人文社科领域内文、法、经、管、艺、教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也可以是由人文社科领域内的上述学科专业与自然科学领域内的理、工、农、医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新文科”的这种融合性特征,为培育和建设文科产业学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1、更新理念,创新模式,多元协同,打造文科产业学院,助力人文产业发展。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文科产业学院正是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融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相比较工科专业而言,文科专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同一个文科专业适用的领域也具有多样性,如文化旅游、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甚至制造企业的产品形象设计、宣传推广等等,因此,文科产业学院的建设难以像工科那样,可以仅仅对应某个行业或唯一的一个大型龙头企业,而且企业与文科专业的合作,寻求文科专业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也不可能像大型制造或生产企业那样,有较大的需求量,因此,文科产业学院的建设不能囿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中对企业的要求,中小企业、甚至政府、事业单位同样可以成为产业学院的共建主体,且可以同时与多个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主体合作,构建多主体产学合作共同体。文科产业学院同样需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这里的“企业服务”更多的还是指针对社会事业方面的服务,这也正是建设文科产业学院的目的所在,如果失去这一功能,文科产业学院也就没有建设和持续发展的必要;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文科类学科专业才有可能吸引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多主体联合共建产业学院,才能在诸多国计民生领域中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当前高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文科专业更多的只是单一涉及人文社科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应用性不强,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较弱,难以较好的实现“新文科”建设的目标要求,因此,文科产业学院应积极推行学科交叉融合,将新的数字技术与传统文科紧密结合,推进“人文+科技”产学研融合发展,瞄准重点领域,寻找服务面向,通过将文化、艺术、历史、地理、戏曲、旅游等等领域的知识利用元宇宙、数字孪生、AR等新兴数字技术进行赋能,既可以深入推进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可以源源不断的设计创造出更多新颖的文创产品和场景,助推人文产业发展和升级,同时衍生出更多的数字产业新领域。文科专业只有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扎实强化持续专业建设,同时与时俱进,积极与新兴的数字技术相结合,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应用于人文社科领域服务社会事业的高素质“新文科”创新应用型复合人才,奠定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合作的基础,才能真正将文科产业学院建设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2、数字技术赋能,打造“新商科”产业学院,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商科”在新文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在新文科理念下基于新技术、新产业开展经济与管理类教育的新概念,即在现有商科发展基础上,将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入商科课程的综合性跨学科教育,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全新培养模式。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数字经济在产业层面的两个方面之一的产业数字化继续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国务院于2022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将“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定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产业数字化主导地位持续巩固,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向纵深加速发展,作为占全国企业数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理应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技术、资金、人才等有限,在数字化转型方面能力不足,同时考虑到转型成本投入以及难以在短期内带来直接收益,导致众多中小企业“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因此,培养既熟悉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又掌握网络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以及能够为企业提供财务大数据分析、决策,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的数字财务人才,是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基于高校现有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基础,积极寻求与管理、财经等行业相关的头部或大型龙头企业合作,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引导的作用,打造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师资发展、学生创新、服务企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基于经济与管理类学科专业的“新商科”产业学院,既是“新商科”建设的有效路径,也是数字经济时代下传统产业数字化的有效推动力。一方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针对当地产业特点与资源优势,共同探讨数字经管、数字财务、数字商务等数智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联合打造数智“双师”,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校、企双方教师亲历的产业实践项目融入课程,打造“数智+”系列课程与教学资源,基于产业真实应用平台共同构建通识能力—专业能力—专业综合能力—跨专业综合能力—职业发展与社会能力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共建产业学院的校企双方可携手打造服务区域产业的中小企业数智化协同创新服务中心,组建校企联合教师服务团队,并带领学生参与,承接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项目,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帮助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精益生产、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企业通过按需付费的方式购买上述服务,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的问题,降低了数字化转型安排部署、业务协同和组建转型团队的时间成本,同时有利于提升产业学院的“双师”发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尤其是培养锻炼了学生直接针对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达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目的。
新文科建设是中国进入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有之路,新文科产业学院的建设是新文科建设的一种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这种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拓宽了实现的路径,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要开放视野,更新理念,突破现代产业学院只能围绕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常规观念,紧紧围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为了“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指导思想,认真思考、准确判断本校文科专业服务社会事业和产业需求的切入点,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寻求合作,探索文科产业学院治理机制,创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新时代文科新人。
(作者:赣东学院 陈坚)
标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文科产业学院建设
地址:http://www.ptwc.com.cn/xyzx/20172.html
免责声明:澎湃教育网是国内权威的教育门户网站,发布的内容来自于网络,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澎湃教育网的李湘将予以删除。